如果知识付费是交智商税,那从前交的学费是什么?

知识付费 2020-11-16 15:11:59

即使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在今天变得有些尴尬,我们还是得承认,知识经济仍然拥有受众。  可尽管如此,仍有一些人认为知识付费并不能帮助到普通人,只是单纯的收智商税。

       工作两年的小可最近有个新习惯,在下班后拿出素描本打开平板,边听知名老师的绘画录播课边在素描本上涂涂画画。“一直都对画画很感兴趣,现在买了一套画画入门基础课,每天跟着老师上课,感觉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期,想做的事就能做好。”

 

       “因为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才买的运营课,结果这破课程什么也没教,一群人净在群里打卡,我嫌烦人直接把群退了,就当200块钱买了个教训吧!”刚刚转行运营的小王,为工作买了一套运营课程,结果却不尽人意。

 

       ……即使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在今天变得有些尴尬,我们还是得承认,知识经济仍然拥有受众。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,在疫情期间,有63.1%的人曾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,而其中有90%以上的体验者认为自己是有收获的。

 

       可尽管如此,仍有一些人认为知识付费并不能帮助到普通人,只是单纯的收智商税。

知识付费

      01 付费并不等于学会

       智商税这个东西,其实一直是一个角度问题,知识本身并没有错,也没有问题。线上教育本身也没有任何问题。

 

       但“付费”和“学会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
 

       从古时候上学堂再到先在的高中大学,我们都需要交学费。这个“学费”和为知识付费里的“付费”是同样的概念。

 

       从小学时起,我们就经常接触到这样的事情,同样的老师用同样的书本知识会教出不一样的学生,学生们有的名列前茅、学以致用,有的吊车尾,懒散度日。

 

       是不是和现在的知识付费用户群像很相似?

 

       那你说当年交的学费都是智商税吗?

 

      02 没有任何商品能满足所有人

 

       依然拿小学来举例。

 

       班级里总会有一两个偏科的学生吧,或是语文特别好或是数学特别好。但没有哪个偏科者会指着课本骂,我学不会就是因为你骗人你不应该存在吧?

 

       偏科不能证明科目不好,只能证明确实不适合自己。

 

       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出售,受众的年龄、性别、智商、情商、期待都不一样,自然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给好评。

 

       就好比一个语文好的人想上作文课好更上一层楼,你却非要把人提溜进奥数班里美其名接受熏陶,最后的结局很有可能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。

知识付费

      03 通过教你们月入百万而月入百万

 

       总有人说知识付费的课程是在挖韭菜,怎么不想想大部分人是不是就抱着当一个韭菜的心理去的?

 

       那些21天速成运营大神,教你写出月薪上万的文案的课程,无一不是对韭菜们的精准逢迎!路人嫌他们营销文案写得太假,韭菜们却担心课程名头不够响亮,没有那种买了就一步登天的满足感!

 

       可见这波课程收割的不是智商税,是智商。

 

      04 如何避免被收智商税?

 

       垃圾课程一直都有,但如何规避是种能力。

 

       首先问问自己最欠缺什么能力/技能。

 

       可以先通过免费的渠道:搜索引擎、知乎等等,了解基本的知识体系;市场上有哪些课程可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;不要看课程的广告、软文、评价,去看课程的目录或者提纲,能筛选出一批不靠谱的知识付费内容。

 

       现在的课程大多以个人品牌做背书,去看这个人以前写过的文章、微信公众号、知乎回答、讲座视频等,课程质量一定和他过往资料信息的质量成正比。有试听内容的,一定要试听。

 

       付费后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期望,认真学好课程,做笔记、做反思、做沟通交流。如果课程本身不能满足你的需求,也一定要从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。做笔记、做反思、做沟通交流,本身就是一种锻炼。

 

      做到以上几点,一定程度上能少交、不交智商税。

知识付费

      我们可以不交智商税,但不能不为知识付费。如何将花钱买来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,让生活得到提升,才是之后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内容。